Thursday, March 3, 2011

台灣著名教育家洪蘭教授

现代小孩不懂感恩。。。
道德沒了根


曾经, 台灣著名教育家洪蘭教授告訴我,只要時間允許,她都願意來馬讲座。关于这位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,我所知道的是,一年有365天,聽 說洪蘭教授就有366場講座,幾乎可說是一天一場,這十年來她把握分秒,在台灣偏鄉深耕阅读和推廣生命教育。因為她知道城鄉之差,機會的不平等,資源的不 平均,讓這些地方的人民教育存在著許多迷思。這種精神,令人佩服。記者訪問過洪蘭教授兩次,今年有機會再見,立即捉緊機會向她請教腦科學的新發展,同時也將大馬近日的教育現象及家長們請教的問題和她交流,以期能從中得到建議。
不約而同,我們都發現,今天社會上的許多狀況,都反映了品格教育出問題,那些現象讓我們看見,我們的孩子對生活一切所得不懂感恩,更視一切為理所當然,種種迷思與觀念都在一時間形成,讓人十分擔心。
“我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,在台灣,之前有台大的女學生去做show girl?她們這樣是學非所用,但卻有人認為‘你有身材不賣,可惜啊!’這是觀念問題,唉!現在,有許多女生是晚上七點鐘前不出門,怕曬黑,你要約她什么事,都得在天黑以后。”

腦子裡沒有“珍惜”這兩個字
“現 在的孩子,不珍惜東西。”洪教授舉了一個例子,“以前我們就只有一件毛衣,所以不敢丟掉,不像現在的許多學生,整天會忘了自己的毛衣,掉了也沒關係。以前 的媽媽,多半只能幫你準備一件寒衣,幫你打毛線,打好久才做好一件。現在,很多都可以用買的,孩子反而不珍惜。夏天時,天氣熱,很多小學生在遊戲時,常常 就把毛衣一丟,就到草場玩,回家時就把毛衣忘了。有時老師在廣播室播了好久,都沒人認領,越積越多。后來,輔導室的老師就會通知我們,把每學期這些沒人認 領的毛衣帶回去,我們把它都捐到山地的小學去。”
理所當然的例子,生活上比比皆是,記者曾經就遇過一個14歲的女孩,用了兩萬令吉綁牙,當 時我看見女孩的牙齒綁了又漂亮又細的牙套,讚了一下,豈知那位小女孩則敏感地反應:“我已經用最貴的原料了,你還看到啊?”下一步,我不知道,女孩是否回 家后就跟當建築師的父母要求更換更隱形的材料?但我當時心想,是一個14歲的女孩對錢沒概念,還是兩萬令吉對她來說,不過是個不痛不痒的數字?
在洪蘭的新書《理直氣平》中提到,有一次她和一所私立高中的生命體驗營去山地服務。當時,她覺得校長的理念很好,他說:“越是有錢人家的孩子,越是需要生命教育,只有透過服務別人,才會對‘擁有’感恩,才會珍惜。”所以十分贊同校長的看法與勇氣,于是支持,因為她知道要在升學至上的私校,說服董事會和家長,讓那些大小姐上山服務很不容易。她認為,如果這個社會無力懲罰壞人,至少應該支持好人,這樣,社會還是會進步,只是慢一點。
她在訪問中引用但丁的話:“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,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。”都讓我印象深刻。

5歲入學,太早了……簡直強孩子所難
在見洪蘭之前,我國政府剛公布了第十大馬計劃,這個計劃其中提倡推行讓五歲小孩入學,計劃認為這有助小孩提早接觸更廣大的教育環境,尤其加強語言教育,並開發小孩的頭腦思維。
雖然,這是個仍未執行的計劃,但現實讓我們看見孩子的學習壓力已“超額”,而許多父母也十分焦慮。五歲入學,到底好不好?洪蘭怎么說?
“五 歲啊,太早。”洪蘭感到驚訝,今天已有許多北歐國家都在推行晚一點上學,隨著孩子的身心發展來設計,她向我了解這樣做的原因,然后笑著回應。“五歲就讓他 們去學七歲才學的東西,我認為太早,沒有必要。如果太早讓他們入學,手部的小肌肉都還沒有長好,就要寫字唸書,很壓力。任何事情,只要超越你的能力,就是 壓力!我認為,人生沒必那么早就遇到挫折。”
開竅有“早晚”的問題,孩子的發展如何,洪教授說只要問神經科醫生便知,北歐有不少國家,目前已把上課時間從七點半延后至九點,目的是希望讓孩子睡飽一點才去上課,因為已有研究發現睡眠跟學習的關係,你們怎么反而要反其道而行呢?
“北 歐國家的孩子最晚入學,他們的課程輕鬆,東方人的社會七歲上學就要寫一堆字,還要寫在格子裡,寫出格子,還要被打,在孩子手部的小肌肉都還沒有完成時,這 樣子要求他們,是強人所難。我先生(曾志朗)當年在做教育部長時,就把格子放大,因為我們都覺得小孩子沒必要寫那么多字。”
洪蘭教人教心閱讀是教育的根本,洪蘭教授在其著作《通情達理─品格決定未來》一書,用一顆敏感的心,點出當今教育的現況與問題。
靠玩游戲學做人
正确的課程是要有足夠的體育、遊戲,而不是讓小孩子關在課室裡一直不停地唸書。創造力可從遊戲得來,而遊戲可使神經的連結變得密集,反而有助于孩子的學習。
“孩子去幼兒園其實只有一個目的,那就是學會人際關係,學習怎么和人家相處。學校裡的團體生活對出社會很重要,因為這是個團隊,孩子要學習怎么跟人家合作。你太兇,人家不跟你玩;太懦弱,人家會欺負你。所以怎么拿捏,都可靠遊戲時去學習。
“大馬的學生好可憐,比台灣的孩子更可憐。一天到晚上課,我看他們不快樂,臉上都沒有笑容?”這是事實,聽到這裡,我也不得不認同地嘆息。
校 舍不足,學生太多,我們的孩子還要分上下午班來上課,這樣的情景,她看在眼裡:“中午吃過飯以后,短短的午睡最好,對孩子有很大的幫助,你們的孩子,在這 個時候卻被送來上課,滿辛苦,天氣炎熱,精神不好。其實,你們國家地多,台灣都沒地方可蓋,你們有。”很難向教授解說我們的國情,但心中那聲沉重的嘆息, 從沒停過,或者,真如洪教授點出的“馬來西亞的父母都很認命”!只是,我們在認命中的爭取,只能無聲嘆息。
一個國家是否偉大,不在于它疆域的大小,而在于國民的品德,而品德一定要自小培養起。
這是一個內隱的學習,是長期模仿、觀察,內化的結果,它是個潛移默化的歷程,無法立竿見影,一蹴而就。

學得早,不代表學得好 有熱誠不怕遲
學習上的迷思,讓人們以為學得早,就代表能學好。其實,孩子開竅有早晚的問題,洪蘭多年來翻譯了不少大腦科學的作品,深知生理、觀念、環境、教學方法等,是如何影響著學習,她希望家長們要主動找到這些新資訊並學習,然后幫助孩子,而不是將自己困在老觀念裡。
“學 習是要符合孩子大腦的發展,今天,你要讓孩子學到的是帶得走的知識,而不是死記很多的訊息。記那么多東西,是沒有用的,也要大腦懂得處理才行。有一些孩 子,很早便看了《基督山恩仇記》,但他那時都還沒成熟,以為報仇是可以的,但你知道,小說並不是要教你這個目的,所以孩子很多時候看了前面,就往下做,反 而變得糟糕。”
其實,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唸大學,但每個人就一定要出來就業,因為大部分人不需要高深的學問才能就業,但是他一定要有普通常識和進退應對的禮貌,事業才會順利,這都和你教多深的微積分都沒關係,所以她覺得中學教育不要教太深,應該教得廣,教通才教育。
“在台灣,有一現象,考完聯考,學生一路走一路踢,把書踼到水溝去,還有人用那個燒冥錢用的爐子,把書拿去燒掉,你看學生都痛恨學習。像這些學生,他們至少還有50年的時間要過,不學新的東西,是會被社會淘汱掉的,所以沒讓孩子有學習的熱誠是更可怕的事情。”
“資訊太快,今天的孩子特別早接觸到壞東西,此時他們的智慧未開,反而容易出事。我很想告訴父母,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,今天我們慢慢地教,讓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、人生觀,比他多早學會多少東西還重要。知識都一直在改,我們干嘛要讓他們學將來要改掉的東西?”
“另 外,我覺得晚一點出社會,有它的好,我兒子在大學畢業時,都已經24歲了,這期間也已經看了很多的書、很多小說。我們知道小說都反映社會,他常告訴我說, 某某人在講騙話,很像書中的對白,我很高興,這種寫實的小說,讓他在還沒有出社會,就了解社會上的各種情況,他會自己小心。閱讀是教育的根本,打開孩子的 視野,可由此看出。”

知識要與生活相關
芬 蘭的教育體制,是洪蘭教授一直推崇的,她說這個國家的教育,真正做到男女平等,孩子們在中學時,女生要學木工、電工,男生要學針線工縫扣子。洪蘭的兒子在 美國學校也有學,所以她衣服的扣子掉了,都是兒子幫她縫的。在台灣,男生該做什么,女生該做什么分得很清楚,但她認為,人都要生活,今天我們的學習都應該 和生活相關,可以應付生活所需,比方說,今天你家有東西壞了,女生總不能永遠等先生回來才做,而男生也要可以穿針引線縫東西,這樣的教育比較均衡,都值得 參考。
洪蘭教授的兒子在美國讀書時,他們的老師是這樣教生物的。“我兒子二年級在美國的時候,老師叫他們觀察螞蟻,寫一篇有關螞蟻生活的文 章。他和同學一組,從家裡開始到處都找到螞蟻,他們一心想吸引螞蟻來,用盡各種方法,從好奇出發,結果他們又是放糖,又是灌水,從而觀察,發現螞蟻能搬比 它體重高十倍的東西,而看螞蟻窩時,連帶也把螞蟻的生態搞懂了。他們在生物上的知識學得比我們好,我們是用背的,所以我一直說,沒有不可教的孩子,我們老 師只要改變教學的方法,從生活上著手,孩子可以學習到絕對的快樂。”

女傭有义务幫你打掃,有義務幫你煮飯……但她,沒有义务幫你吃掉在地上的蘋果。
蘋果就算削了皮切成片,掉在地上沒有沾上灰塵或骯髒的話,自己拿去用清水沖洗,即可食用。做人,要惜福,還有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
其實,我們的教育出了太多問題,不能完全怪孩子,因為這根本是體製出問題。根長歪了,如何期盼幼苗長得好……設定出這種製度的“大人”,有時比小孩更需要再教育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